
2011年7月16日最近一個月以來,武漢、重慶、長沙、南京等地接連遭受大到暴雨侵襲,使得多座城市變為"水鄉",成了"積水潭"。 據法晚記者統計,一個月以來,已有14個城市遭受內澇困擾,另據中央氣象臺預計,未來幾天,淮河流域還將出現階段性強降雨天氣,局部地區降雨量將偏多兩倍以上。這意味著我國城市防洪排澇系統將在未來一段時間里受到嚴峻考驗。 專家指出,被淹的城市,大部分是經濟較為發達地區,"暴雨襲來,積水嚴重,交通癱瘓,人們的生活受到嚴重影響。"這基本是暴雨經過的城市最為直接的描述。 專家認為,從城市建設的角度來說,城市內澇說明城市排水管網"欠賬太多",現在該到還的時候了。 城市被淹 網友調侃女性擇偶找有船的,據法晚記者統計,因排水不暢出現內澇的城市至少有14個。 6月12日到13日,湖北咸寧下大暴雨,這一消息沒有引起大家的注意,但作為湖北省會的武漢被淹后,大家的關注點一下就集中在暴雨淹城上來,一時間,微博上的文字、照片、視頻競相傳播,傳統媒體和網絡媒體也相繼進行了報道。 緊接著重慶、南京、長沙、成都等地被淹,特別是被認為建有中國好城市排水系統的山東青島出現內澇后,網友們開始質疑這些城市的建設問題,并相繼在網上調侃。 網名"夢馨兒"的微博寫道:"我居然在成都,在人民南路看到了海的浪花。每個過海的人都是興奮地尖叫著,無限驚奇。""成都牙尖幫"寫道:"據說慕容雪村老師出新書了--成都,今夜請將我淹沒。" 女性的擇偶標準已經變成了"有車有房還要有船",網友戲稱,在一片汪洋之中,有船的帥哥才是搶手貨。 降雨量 江陰和成都超過了200毫米時間短、降雨量大成為今年"暴雨年"最明顯的特點。我國氣象上規定,24小時降水量為50毫米或以上的雨稱為"暴雨"。 按其降水強度大小又分為三個等級,即24小時降水量為50~99.9毫米稱"暴雨";100~200毫米為"大暴雨";200 毫米以上稱"特大暴雨"。 武漢在短短幾個小時的時間內,就降下相當于今年150天降水量之和的40%。重慶部分地區的最大雨量達182.7毫米。古城揚州5小時內降水量達101毫米,路段積水嚴重,最深處達70厘米左右,交通也一度處于癱瘓狀態。 記者統計發現,在這14個城市中,有5個城市的降水量超過了100毫米,特別是江蘇江陰和四川成都降雨量都超過了200毫米,8個城市的降水量超過了50毫米,只有濟南市區降水量沒超50毫米。 1毫米的降水量約等于向每畝地澆了650公斤水,也就是說,江陰和成都的這些降水相當于往一畝地里潑進了135噸左右的水,這些水完全足夠城市一個普通家庭一年的用水了。 解析 城市越大在重大災害前越脆弱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規劃研究室主任李紅玉接受法晚記者采訪時表示,今年可能是暴雨年,遇到過暴雨的城市基本都是在短時間內降雨量達到一定程度后出現局部或大范圍的地面積水,影響了交通和人們的正常工作和生活。 "城市功能越來越強大,人員越來越多,使得城市在突發性的重大自然災害面前越來越脆弱。"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城市規劃與管理系副主任楊宏山這樣認為,"拋開城市硬件設施,在各地暴雨中體現出了一些部門對預警信息判斷不準確,'神經系統'不夠敏感,采取措施不到位。" 中國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表示,暴雨暴露出國內大型城市在公共交通、城市設施管理等方面的漏洞很大,一些公共管理部門表現出了被動應對的狀態。 市民現在開車不愿意蹚水了,北京工業大學建筑工程學院教授周玉文介紹,我國的排水管網當初的設計基本屬于"一年一遇"的水平,和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很大,這主要是歷史的原因造成的。"以前,國家一窮二白,這方面的投資都是一些大項目,原來是政府投錢,政府當初又沒有多少錢,所以每個城市的防暴雨水平都不高。" 另外,現在的生活方式變了,原來設計排水管網的時候都騎自行車、穿雨鞋,蹚蹚水沒什么事?,F在不一樣了,都開小車,路上的積水超過30厘米就有可能將小車熄火了。 建議 部分路段下暴雨時可專門排水,周玉文認為,目前靠修復地下排水管網的方法解決城市內澇的可能幾乎為零。"原因是地下管道不光是排水管道,還有污水、燃氣、電力等,馬路下面的管道都排好了,現在把其中一個的尺寸變大顯然行不通,原先誰挨著誰、離多遠都設計好了。" 周玉文認為當務之急是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對現有的管網進行評估,要知道它到底能排多少。另外,他給記者分析國外的一些經驗。 他說:"國外有的國家是利用一個城市的地形,在城市道路里挑一部分道路出來,暴雨時不走車了,專門排水,洪澇過了,就恢復正常通行。這個經驗也值得我們國家借鑒。" 其實,早在2007年全國人大就通過了《城鄉規劃法》,對城市防澇標準都做出規定。"雖然也有這方面的規定,但在正常的情況下,建設跟不上。"李紅玉坦言。